官方网站-www.yaxin333.cn-亚星(中国)有限公司


首页
产品系列
行业应用
渠道合作
新闻中心
研究院
投资者关系
技术支持
关于yaxin333cn亚星
| E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机器人相关政策 > 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2025【鲁教数字〔2025〕2号】  
 

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2025【鲁教数字〔2025〕2号】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编辑:yaxin333cn亚星      时间:2025/7/8      主题:其他   [加盟]

山东省教育厅等10部门关于印发《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

鲁教数字〔2025〕2号

各市教育(教体)局,党委网信办,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安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大数据局、信息通信发展办公室,青岛市通信管理局,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山东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2025—2035年)》要求,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教办〔2025〕3号),加快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新生态,为教育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山东省教育厅等10部门研究制定了《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公安厅

山东省大数据局

 山东省通信管理局

2025年7月3日

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及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强省规划纲要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教办〔2025〕3号)有关要求,加快构建教育数字化发展新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从2025年起,经过3-5年努力,“云-网-边-端”的一体化数智基座基本建成,多面支撑教育变革;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流程,未来学校、智慧课堂等新型教育场景加速涌现;大中小学校人工智能课程和评价体系基本建立;师生人工智能素养多面提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体系更加准确高效,公共服务能力持续优化;人工智能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省建设的作用更加凸显。

二、构建纵横贯通的智慧教育平台体系

加快实现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全域化、深层次应用,做好教育部平台多面深化应用试点,整合省、市、县、校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各J用户、资源、应用、数据与平台的互联互通,打造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和就业服务于一体的齐鲁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基础教育领域重点围绕课程教学、实践研学、多元评价、家校共育等提供支撑服务;职业教育领域重点围绕专业课程、教材资源、仿真实训、教师发展等丰富资源;高等教育领域重点围绕课程资源、数字教材、教师研修、“双创”指导等加强建设;终身教育领域重点围绕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融合发展,提升全民终身学习服务水平;就业服务领域重点围绕“数智就业”服务模式,创新融合支撑就业新场景,对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提供就业过程全链条、全景式、全时化就业服务和数据监测治理。

三、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生态

(一)开设全学段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学段开展人工智能知识普及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研制中小学(含中职)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系统构建课程、师资、管理、评价等核心体系,建立师生人工智能素养监测制度,实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全域覆盖。加快建设高校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支持高校开发建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和“人工智能+”专业融合交叉课程,形成覆盖多面、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

(二)建设出色“人工智能+”学科专业体系。建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增设与人工智能紧密相关学科专业,推动人工智能与全学段、全门类基础学科专业深度融合,鼓励有关高校开设“人工智能+其他专业”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支持高校建设数智化教学和创新实践平台。建立健全符合人工智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探索实施“本硕”“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建设出色数字教育资源。加强数字教材建设和管理,分领域分专业研发示范性精品数字教材,鼓励学校、企业联合开发数字教材。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建设15个左右“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研究基地,开展智能教学理论、学科知识图谱、人机协同教育模式等探索实践。聚焦思政、科学教育、体育、美育、心理健康等领域和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打造10个左右教育领域专用大模型垂直应用,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围绕“人工智能+学科”双向赋能、基础学科智能化重构、数字前沿沉浸式探索等,打造2000门左右线上出色课程资源。

(四)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教学与评价。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行动,培育打造300所左右人工智能应用领航校,在备课授课、作业批改、学生发展等环节,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新范式。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行动,推动校企双师协同教学,打造30个左右校企协同、特色鲜明、资源丰富的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实施人工智能赋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工程,对接服务我省“十强”优势产业领域,每年遴选10个左右代表性专业,每个专业建设10门左右核心课程。强化多面发展育人导向,推进人工智能赋能考试评价改革,提升教育考试成绩大数据分析能力,打造智能巡考、智能评卷、体育智能测评等创新应用场景。整合学业成绩、课堂行为、实践活动等多维数据,构建综合性评价模型,推动教育评价从单一结果评价向全过程发展性评价转变。

(五)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行动,丰富山东省教师管理服务系统功能,探索教师素养数字“画像”,实现教师教学、教科研及管理数据的无感化采集。将校长人工智能领导力、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纳入省、市、县(市、区)三J教师培训计划,分层分类组织开展培训,实现学校教师全覆盖。开展人工智能助力教师队伍建设试点。编制中小学及高校教师人工智能必备素养手册,研发培训课程,每年开展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展示活动。优化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类课程建设,加强师范生人工智能教育。在高校实施“人工智能+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在中小学遴选培养1000名左右人工智能教育席信息官。

(六)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完善山东省开放大学办学体系,一体推进开放大学、老年开放大学、社区大学办学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山东开放大学搭建山东省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丰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业能力提升等出色资源供给。建立资历框架为基础的认证标准体系,建设终身学习学分银行,提升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服务效能,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激励机制。

(七)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新范式。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科研范式变革,建立人机协同科研机制,创新科研流程、科研模式和评价体系,提高科研组织效率。建设人工智能科研平台体系,面向重大战略,支持高校联合科研院所、企业,布局建设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J科研平台,争创J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和标志性产业链产学研准确对接,提高人工智能、IPv6等领域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加强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和战略研究,支持开展重大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推进全省教育系统网络、数据、应用、服务等方面关键教育数字化标准的研究、应用与实施。

(八)加强数字教育国际交流。依托孔子学院、“班·墨学院”等,推动“数字大学”出海,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数字教育国际品牌。建设国际课程数字资源和中文数字学习资源,提升数字教育国际影响力。鼓励高校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合作,共建人工智能课程、人工智能实训基地,开展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合作办学、学生联合培养。支持高校组织或参加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引进世界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高层次人才。

四、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保障体系

(一)夯实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运用“两新”等支持政策,升J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教育云网融合建设应用,建设教育行业云,有序推动教育应用上云,实现各J各类学校高速接入教育专网。引导学校支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校园无线网覆盖。深化IPv6规模部署与创新应用,推动各J各类教育网络、网站、信息系统多面支持IPv6。建设省J教育算力共享系统,接入全省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实现区域、高校算力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智慧校园和智能化教室,推动学校校园网络提质扩容,有序普及符合技术标准和学习需要的教学智能终端。

(二)深化教育数据治理。提升省教育大数据管理水平,打造跨层J、跨地域、跨部门教育数据共享网络,构建全省教育数据“一张图”。鼓励支持各市各高校建设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集,整合课程课标、学情分析、考试评价等数据,实现数据的分J分类、多模态标注。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开展语料训练,支撑教育领域大模型落地应用。完善“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教育专区”,服务教育“一件事”高效办理和校务“一网通办”,推动“入学一件事”向幼儿园招生延伸,普通高中毕业证电子化覆盖率达到100%,学生资助申请实现“网上办”“掌上办”,特殊困难学生“免申即享”。构建全省教育数字档案管理体系。加强教育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教育数据分J分类建设,建立教育领域身份和数据可信体系,开展“安宁齐鲁”个人信息保护专项行动,建立教育数据服务商准入审查制度,做好教育系统重要数据的备份和异地灾备工作。

(三)建立应用评价激励机制。坚持以应用为导向,分J分类开展教育数字化建设应用成效评价,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将数字化应用作为申请省有关教育教学项目的重要因素,纳入学校和教师评优评先内容。每年开展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水平、校长数字化领导力、师生数字素养等常态化监测,定期发布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

(四)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人工智能+教育”多元投入机制,保障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出色数字资源开发和服务经费,对农村、薄弱地区给予倾斜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对各J各类学校的网络使用资费给予优惠。鼓励支持统筹利用市场融资等多种渠道,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和支持教育数字化。学校要加强经费统筹,保障教育数字化支出。

(五)健全完善安全管理机制。落实党委(党组)网络安全责任制,健全完善各J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机构,压实工作责任。落实教育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网络安全等J保护等制度。健全“人工智能+教育”全链条监管体系,做好人工智能算法与大模型备案和合规审查。加强对教育类大模型、算法推荐的动态监测。开展人工智能伦理安全研究。科学规范人工智能应用进校园管理。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规划实施

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数字山东建设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网信、发展改革、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大数据、通信管理等部门定期研究、协同推进。建设“人工智能+教育”省J专家委员会,推动成立数字教育社会组织,打造覆盖教育治理、技术研发、教学应用的全领域专家团队。各市各高校要将“人工智能+教育”作为重要工程,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深化应用。各J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整合教研、电教、信息、装备等力量资源,形成合力,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更好服务教育强省建设。


附件


《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任务分工方案

名称


任务


目标


序号


主要任务


责任单位


构建纵横贯通的智慧教育平台体系



1


加快实现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全域化、深层次应用,做好教育部平台多面深化应用试点。


省教育厅,各市教育(教体)局、


各高等学校


2


整合省、市、县、校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各J用户、资源、应用、数据与平台的互联互通。


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市教育(教体)、各高等学校


3


打造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和就业服务于一体的齐鲁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市教育(教体)、各高等学校


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生态


开设全学段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4


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学段开展人工智能知识普及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省教育厅,各市教育(教体)局、


各高等学校


5


研制中小学(含中职)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系统构建课程、师资、管理、评价等核心体系,建立师生人工智能素养监测制度,实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全域覆盖。


省教育厅,各市教育(教体)局


6


加快建设高校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支持高校开发建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和“人工智能+”专业融合交叉课程,形成覆盖多面、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


省教育厅,各高等学校


建设出色“人工智能+”学科专业体系


7


建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增设与人工智能紧密相关学科专业,推动人工智能与全学段、全门类基础学科专业深度融合,鼓励有关高校开设“人工智能+其他专业”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支持高校建设数智化教学和创新实践平台。


省教育厅,各高等学校


8


建立健全符合人工智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探索实施“本硕”“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省教育厅,各相关高等学校


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生态


建设出色数字教育资源


9


加强数字教材建设和管理,分领域分专业研发示范性精品数字教材,鼓励学校、企业联合开发数字教材。


省教育厅,各市教育(教体)局、


各高等学校


10


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建设15个左右“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研究基地,开展智能教学理论、学科知识图谱、人机协同教育模式等探索实践。


省教育厅,各相关高等学校


11


聚焦思政、科学教育、体育、美育、心理健康等领域和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打造10个左右教育领域专用大模型垂直应用,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


省教育厅,各市教育(教体)局、


各高等学校


12


围绕“人工智能+学科”双向赋能、基础学科智能化重构、数字前沿沉浸式探索等,打造2000门左右线上出色课程资源。


省教育厅,各市教育(教体)局、


各高等学校


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教学与评价


13


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行动,培育打造300所左右人工智能应用领航校,在备课授课、作业批改、学生发展等环节,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新范式。


省教育厅,各市教育(教体)局、


各高等学校


14


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行动,推动校企双师协同教学,打造30个左右校企协同、特色鲜明、资源丰富的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各高等学校


15


实施人工智能赋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工程,对接服务我省“十强”优势产业领域,每年遴选10个左右代表性专业,每个专业建设10门左右核心课程。


省教育厅,各高等学校


16


强化多面发展育人导向,推进人工智能赋能考试评价改革,提升教育考试成绩大数据分析能力,打造智能巡考、智能评卷、体育智能测评等创新应用场景。


省教育厅,各市教育(教体)局、


各高等学校


17


整合学业成绩、课堂行为、实践活动等多维数据,构建综合性评价模型,推动教育评价从单一结果评价向全过程发展性评价转变。


省教育厅,各市教育(教体)局、


各高等学校


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生态


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


18


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行动,丰富山东省教师管理服务系统功能,探索教师素养数字“画像”,实现教师教学、教科研及管理数据的无感化采集。


省教育厅,各市教育(教体)局、


各高等学校


19


将校长人工智能领导力、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纳入省、市、县(市、区)三J教师培训计划,分层分类组织开展培训,实现学校教师全覆盖。


省教育厅,各市教育(教体)局


20


开展人工智能助力教师队伍建设试点。


省教育厅,各市教育(教体)局、


各高等学校


21


编制中小学及高校教师人工智能必备素养手册,研发培训课程,每年开展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展示活动。


省教育厅,各市教育(教体)局、


各高等学校


22


优化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类课程建设,加强师范生人工智能教育。


省教育厅,各相关高等学校


23


在高校实施“人工智能+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在中小学遴选培养1000名左右人工智能教育席信息官。


省教育厅,各市教育(教体)局、


各高等学校


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


24


完善山东省开放大学办学体系,一体推进开放大学、老年开放大学、社区大学办学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山东开放大学搭建山东省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资历框架为基础的认证标准体系,建设终身学习学分银行。


省教育厅,山东开放大学


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生态


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新范式


25


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科研范式变革,建立人机协同科研机制,创新科研流程、科研模式和评价体系。


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各高等学校


26


建设人工智能科研平台体系,面向重大战略,支持高校联合科研院所、企业,布局建设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J科研平台,争创J创新平台。


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各高等学校


27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和标志性产业链产学研准确对接,提高人工智能、IPv6等领域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


省教育厅、省委网信办、省科技厅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各高等学校


28


加强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和战略研究,支持开展重大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推进全省教育系统网络、数据、应用、服务等方面关键教育数字化标准的研究、应用与实施。


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各高等学校


加强数字教育国际交流


29


依托孔子学院、“班·墨学院”等,推动“数字大学”出海。建设国际课程数字资源和中文数字学习资源。鼓励高校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合作,共建人工智能课程、人工智能实训基地,开展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合作办学、学生联合培养。支持高校组织或参加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引进世界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高层次人才。


省教育厅,各高等学校


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保障体系


夯实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30


统筹运用“两新”等支持政策,升J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


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各市教育(教体)局、各高等学校


31


加快推进教育云网融合建设应用,建设教育行业云,有序推动教育应用上云,实现各J各类学校高速接入教育专网。引导学校支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校园无线网覆盖。


省教育厅、省大数据局、省通信管理局,各市教育(教体)局、各高等学校


32


深化IPv6规模部署与创新应用,推动各J各类教育网络、网站、信息系统多面支持IPv6。


省教育厅、省委网信办,各市教育(教体)局、各高等学校


33


建设省J教育算力共享系统,接入全省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实现区域、高校算力资源共建共享。


省教育厅、省大数据局,各市教育(教体)局、各高等学校


34


建设智慧校园和智能化教室,推动学校校园网络提质扩容,有序普及符合技术标准和学习需要的教学智能终端。


省教育厅、省通信管理局,各市教育(教体)局、各高等学校


深化教育数据治理


35


提升省教育大数据管理水平,打造跨层J、跨地域、跨部门教育数据共享网络,构建全省教育数据“一张图”。


省教育厅、省大数据局,各市教育(教体)局、各高等学校


36


鼓励支持各市各高校建设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集,整合课程课标、学情分析、考试评价等数据,实现数据的分J分类、多模态标注。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开展语料训练,支撑教育领域大模型落地应用。


省教育厅,各市教育(教体)局、


各高等学校


37


完善“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教育专区”,服务教育“一件事”高效办理和校务“一网通办”,推动“入学一件事”向幼儿园招生延伸,普通高中毕业证电子化覆盖率达到100%,学生资助申请实现“网上办”“掌上办”,特殊困难学生“免申即享”。构建全省教育数字档案管理体系。


省教育厅、省大数据局,各市教育(教体)局、各高等学校


38


加强教育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教育数据分J分类建设,建立教育领域身份和数据可信体系。


省教育厅省委网信办,各市教育(教体)局、各高等学校


39


开展“安宁齐鲁”个人信息保护专项行动。


省委网信办、省教育厅,各市教育(教体)局、各高等学校


40


建立教育数据服务商准入审查制度,做好教育系统重要数据的备份和异地灾备工作。


省教育厅,各市教育(教体)局、


各高等学校


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保障体系


建立应用评价激励机制


41


坚持以应用为导向,分J分类开展教育数字化建设应用成效评价,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将数字化应用作为申请省有关教育教学项目的重要因素,纳入学校和教师评优评先内容。


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市教育(教体)局、各高等学校


42


每年开展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水平、校长数字化领导力、师生数字素养等常态化监测,定期发布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


省教育厅,各市教育(教体)局、各高等学校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43


建立健全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人工智能+教育”多元投入机制,保障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出色数字资源开发和服务经费,对农村、薄弱地区给予倾斜支持


省教育厅、省财政厅


44


基础电信企业对各J各类学校的网络使用资费给予优惠。


省通信管理局


45


鼓励支持统筹利用市场融资等多种渠道,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和支持教育数字化。


省教育厅、省财政厅


46


学校要加强经费统筹,保障教育数字化支出。


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各市教育(教体)局、各高等学校


健全完善安全管理机制


47


落实党委(党组)网络安全责任制,健全完善各J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机构。落实教育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网络安全等J保护等制度。


省教育厅、省委网信办、省公安厅,各市教育(教体)局、各高等学校


48


健全“人工智能+教育”全链条监管体系,做好人工智能算法与大模型备案和合规审查。加强对教育类大模型、算法推荐的动态监测。开展人工智能伦理安全研究。科学规范人工智能应用进校园管理。


省教育厅、省委网信办、省公安厅,各市教育(教体)局、各高等学校


加强组织领导和规划实施



49


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数字山东建设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网信、发展改革、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大数据、通信管理等部门定期研究、协同推进。


省、市、县三J网信、发展改革、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大数据、通信管理等部门


50


建设“人工智能+教育”省J专家委员会,推动成立数字教育社会组织,打造覆盖教育治理、技术研发、教学应用的全领域专家团队。


省教育厅


51


各市各高校要将“人工智能+教育”作为重要工程,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深化应用。


各市教育(教体)局、各高等学校


52


各J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整合教研、电教、信息、装备等力量资源,形成合力。


各市教育(教体)局、各高等学校


附:《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解读


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鲁工信发〔2025〕2号】

机器人制造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培育产值超20亿元的机器人制造领军企业3家以上,主动开放应用场景,建设机器人训练场,打造成为全国机器人研发制造增长极和应用新高地

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5【京经信发〔2025〕27号】

打造行业头部大模型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支持;构建高性能通用智能体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支持;培育以自主协议为基础的制造业智能生态;实施企业技术中心AI赋能行动

青岛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青工信字〔2024〕51号]

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培育5-8家人形机器人领域重点企业;聚焦“3+2+4”产业发展路径,布局整机产品制造,带动关联配套产业集聚,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攻坚突破行动计划(2025—2030年)

引育10家链主企业、100家专精特新企业和2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开展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3000例/年,服务疾病患者超10万人次/年,康复设备应用超2万人次/年

东莞市加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达1000家以上,形成120家以上“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优质企业梯 队,集群相关产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建成不少于 3 个智能机 器人主题产业集聚区;产业生态持续优化,遴选发布不少于 50 个智能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

关于印发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按照“1310”具体部署,打造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创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不超过10个标杆案例,给予不高于800万元奖励

国内人形机器人相关政策-国家层面政策,省份层面政策

《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 (2025-2027年)《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

宁波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典型人工智能+应用

加大对大模型研发,数据资源整合及智能制造的支持力度,努力推动本地人工智能产业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本白皮书旨在总结宁波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典型人工智能+应用

深圳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若干措施[深工信规〔2024〕13号]

提出了发放“模型券”、支持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支持人工智能软件首版次应用等5大举措;开放不少于50个应用场景;鼓励人工智能软件的开发、应用、推广,推动人工智能软件规模化应用

山东省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

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培育5家左右人形机器人领域重点企业;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培育10家左右核心业务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

安徽省人形机器 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23456创新体系和产业生态,产业创新发展重点在四个方面

人形机器人专设的省级创新平台、中试验证平台、招引孵化平台;打造不少于4种型号有国内代表性的人形机器人整机;推出面向制造等六大领域场景的多类型人形机器人产品,形成示范应用

关于印发河南省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 (2024—2026年)的通知

力争2—3个行业人工智能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建设一批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形成2—3个先进可用的基础大模型、20个以上垂直领域行业模型和一批面向细分场景的应用模型、100个左右示范引领典型案例
 
资料获取

智能教育机器人功能介绍
新闻资讯
== 解决方案 ==
 
== 机器人推荐 ==
 
迎宾讲解服务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迎宾、讲解、导诊...)

智能消毒机器人

智能消毒机器人

机器人底盘

机器人底盘

 

商用机器人  Disinfection Robot   展厅机器人  智能垃圾站  轮式机器人底盘  迎宾机器人  移动机器人底盘  讲解机器人  紫外线消毒机器人  大屏机器人  雾化消毒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底盘  智能送餐机器人  雾化消毒机  机器人OEM代工厂  消毒机器人排名  智能配送机器人  图书馆机器人  导引机器人  移动消毒机器人  导诊机器人  迎宾接待机器人  前台机器人  导览机器人  酒店送物机器人  云迹科技润机器人  云迹酒店机器人  智能导诊机器人 
版权所有 © yaxin333cn亚星智能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运营中心:北京·清华科技园九号楼5层     中国生产中心:山东日照太原路71号
销售1:4006-935-088    销售2:4006-937-088   客服电话: 4008-128-728